哮喘的日常管理是控制病情、减少急性发作、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。以下是基于最新医学指南和临床实践的具体措施:
一、避免诱发因素
环境控制
减少过敏原暴露:
定期清洁家居,每周用湿拖布或吸尘器清理地面,减少尘螨。
使用防螨床罩、枕套,每周用60℃以上热水清洗床品。
避免地毯、毛绒玩具等易藏尘螨的物品,不养宠物(猫、狗等皮屑过敏原)。
保持室内空气清洁:
保持室内湿度40%-60%,使用除湿机降低潮湿环境。
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(HEPA滤网)净化空气,减少花粉、霉菌和烟雾。
每天通风2次(每次10-30分钟),但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或花粉高发时开窗。
避免刺激物
戒烟及远离二手烟:吸烟会加重气道炎症,哮喘患者需严格戒烟。
减少化学刺激:避免使用喷雾剂、香水、杀虫剂等刺激性气味物品。
注意气候变化:寒冷季节外出佩戴口罩,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。
二、规范用药管理
长期控制药物
吸入性糖皮质激素(ICS):如布地奈德、丙酸氟替卡松,每日规律使用,即使无症状也需遵医嘱持续用药。
联合制剂:如ICS+长效β2受体激动剂(如沙美特罗/福莫特罗),用于中重度哮喘。
生物制剂:针对重度哮喘(如抗IL-5Rα、抗IgE单抗)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急性发作缓解药物
短效β2受体激动剂(SABA):如沙丁胺醇气雾剂,发作时按需使用(每20分钟1-2喷,连续3次无效需就医)。
抗炎缓解药物(AIR):如ICS-福莫特罗联合制剂(GINA 2023推荐),兼具抗炎和快速缓解作用。
正确使用吸入装置
干粉吸入器(DPI):无需手口协调,适合大多数患者。
压力定量吸入器(pMDI):需注意手口同步,用药后漱口以防口腔真菌感染。
软雾吸入器(SMI):适合吸气流速较低的患者(如老年人或儿童)。
三、病情监测与自我管理
症状记录与评估
哮喘日记:记录每日症状(咳嗽、喘息、胸闷频率)、用药情况及可能诱因。
呼气峰流速(PEF)监测:每日早晚测量PEF值,观察变化趋势(正常值为预计值的80%以上)。
ACT评分:通过哮喘控制测试(ACT)问卷(5分制,总分25分,≥20分为良好控制)。
制定哮喘行动计划
交通信号灯模式(绿、黄、红三级):
绿色(良好控制):症状稳定,按常规用药。
黄色(症状加重):增加控制药物剂量,使用缓解药物,联系医生。
红色(急性发作):立即使用急救药物,若无效需紧急就医。
定期随访
肺功能检查:每3-6个月复查FEV1、PEF等指标,评估病情控制。
FeNO检测: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监测(>25 ppb提示嗜酸性气道炎症)。
医生复诊:每1-3个月复诊,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。
四、生活方式调整
合理运动
推荐运动:游泳、瑜伽、太极等低强度有氧运动,增强体质。
注意事项:
运动前充分热身,避免在寒冷、干燥或空气污染环境中运动。
随身携带急救药物(如沙丁胺醇),出现气促立即停止并使用。
逐步建立运动耐量,每周3-5次,每次不超过30分钟。
饮食与营养
抗炎饮食: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(柑橘类水果)、维生素D(深海鱼、蛋黄)、Omega-3脂肪酸(三文鱼、亚麻籽)的食物。
避免过敏食物:如海鲜、坚果、乳制品(已知过敏者)。
保持水分:每日饮水1500-2000毫升,稀释痰液。
心理调节
减压技巧:练习腹式呼吸、冥想或正念疗法缓解焦虑。
社会支持:加入哮喘患者互助小组,分享经验,避免过度依赖家属保护。
专业干预:若抑郁或焦虑持续2周以上,需寻求心理咨询。
五、急性发作应对
识别早期症状
咳嗽加重、喘息、胸闷、夜间憋醒等先兆信号。
紧急处理
立即使用急救药物:吸入沙丁胺醇1-2喷,每20分钟重复一次,连续3次无效需就医。
保持冷静:采取坐位,缓慢深呼吸,避免恐慌加重缺氧。
就医指征:呼吸费力、口唇发绀、说话困难、急救药物无效。
随身携带急救包
包含急救药物、哮喘行动计划卡、身份证件及紧急联系人信息。
六、特殊人群管理
儿童哮喘
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(CCAAP):每日监测晨间和晚间PEF值(吸入药物前),结合症状分级管理。
药物选择:丙酸氟替卡松等新一代ICS(安全性优于布地奈德)。
孕期哮喘
规范用药(避免擅自停药),优先选择布地奈德等安全药物。
定期产检及肺功能监测,预防妊娠期并发症。
老年哮喘
注意合并症(如COPD、心脏病)的鉴别与治疗。
选择适合的吸入装置(如SMI),减少误吸风险。
七、预防与长期目标
疫苗接种
流感疫苗:每年接种,降低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的风险。
肺炎球菌疫苗:50岁以上或合并慢性病者建议接种。
治疗目标升级(2025年新版指南)
从“症状控制”提升至“临床治愈”,需满足:
无症状持续≥1年;
1年内无急性发作;
FEV1/FVC≥正常预计值下限;
无需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。
通过以上综合管理措施,哮喘患者可显著减少急性发作频率,改善肺功能,最终实现长期稳定控制。若症状持续恶化或出现严重呼吸困难,务必及时就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