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常规能查出什么?
便常规检查是通过分析粪便的性状、成分等,帮助医生判断消化系统是否存在异常。以下是便常规能查出的主要疾病或问题:
1. 感染性疾病
细菌性感染:如细菌性痢疾、沙门氏菌感染等,表现为粪便中白细胞增多、脓血便。
病毒性感染:如轮状病毒、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。
寄生虫感染:如蛔虫、钩虫、蛲虫、绦虫等,可通过检测虫卵或寄生虫片段确诊。
2. 炎症性肠病
溃疡性结肠炎:粪便中常混有黏液、脓血,白细胞增多。
克罗恩病:可能伴随腹泻、腹痛,粪便检查可见隐血或白细胞。
3. 消化道出血
上消化道出血(如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):粪便呈柏油样(黑便),潜血试验阳性。
下消化道出血(如痔疮、肛裂、直肠癌):粪便呈鲜红色血便或混有血液,潜血试验阳性。
4. 消化吸收功能障碍
脂肪泻:粪便中脂肪滴增多,提示胰腺功能异常(如慢性胰腺炎)或乳糖不耐受。
淀粉颗粒或未消化食物残渣:提示消化不良或肠道吸收功能异常。
5. 消化道肿瘤
结肠癌、直肠癌:粪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可能是早期信号,结合肠镜可进一步确诊。
息肉或其他肿瘤: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提示良性或恶性病变。
6. 其他异常
胆道疾病:如胆道梗阻时,粪便呈灰白色(缺乏胆红素)。
霍乱或副霍乱:粪便呈米汤样、乳状,需紧急隔离治疗。
伪膜性肠炎:粪便稀薄并含膜状物,常见于抗生素滥用后。
哪些人需要做便常规检查?
1. 有以下症状的人群
消化道异常:腹泻、便秘、腹痛、腹胀、排便习惯改变(如大便变细)。
便血或黑便:怀疑消化道出血(如痔疮、溃疡、肿瘤)。
黏液脓血便:可能为炎症性肠病或感染性肠炎。
突发腹泻:尤其是水样便、米汤样便,需排查霍乱、食物中毒等。
2. 特定疾病高风险人群
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:如慢性胃炎、肠易激综合征、炎症性肠病。
糖尿病患者: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肠道神经病变或感染。
免疫抑制人群:如HIV感染者、器官移植患者,易发生寄生虫或机会性感染。
3. 需要筛查消化道肿瘤的人群
40岁以上人群:尤其是家族中有结肠癌、直肠癌病史者。
长期便秘或腹泻者:需排查肿瘤或息肉。
长期服用抗凝药物(如阿司匹林):需监测是否有隐性出血。
4. 健康体检人群
常规体检:便常规是体检中常见的项目,用于早期发现消化道异常。
儿童或孕妇:排查感染性腹泻、寄生虫感染等。
5. 特殊情况
疑似寄生虫感染:如旅行后出现腹泻、腹痛,需排查蛔虫、阿米巴等。
术后或治疗后随访:如肠道手术后监测恢复情况,或肿瘤治疗后复查。
注意事项
检查前准备:
避免服用铁剂、维生素C、动物血制品等,以免影响潜血试验结果。
检查前3天避免食用肉类、深绿色蔬菜,防止假阳性。
女性应避开月经期,避免血液污染样本。
检查方法:
新鲜粪便(立解立送),避免混入尿液或污染物。
成形粪便取蚕豆大小,稀便取2-3ml即可。
结果解读:
正常:成形软便,无红细胞、白细胞,潜血阴性。
异常:需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检查(如肠镜、影像学)。
总结
便常规是一项简单、无创的检查,能早期发现感染、炎症、出血、肿瘤等消化道问题,尤其适合有相关症状或高风险人群。定期检查有助于及时干预疾病,避免病情恶化。